
- 樟坑网|龙岩樟坑|白沙樟坑|福建樟坑
- 电话:18760103007

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搬迁24832户
126882 人,有1134 个自然村和30 个行政村实现了整体搬迁。新建集中安置新村375个,其中100户以上的集中安置点68个,规划安置11700户,现已安置8370户 36931 人。
改善生存条件
近年来,我市有组织有计划、持续不断地实施“造福工程”,把分散居住在边远偏僻山区和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群众搬出大山,围绕“搬得出、稳得住、富得起、共和谐”的目标,着力提高搬迁户的收入水平,让农民逐渐走上致富路。
据调查,龙岩市约有27万人居住在边远偏僻山区和地质灾害隐患点,需要实施“造福工程”搬迁。长汀县天邻村是典型的山区贫困村。2004年实施“造福工程”,全村128户523人实现了整体搬迁,集中安置在城乡接合部的大同镇河坑口村,紧邻经济开发区。搬迁后的村民参加了县里的“阳光工程”就业培训,就地务工,成了产业工人。年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2568元增加到2007年的4680元,村财从零收入的“空壳村”,到2007年收入达7.32万元。
上杭县桃源村原处于梅花山自然保护区的边缘,距离乡政府所在地25公里。2006年全村75户整体搬迁到蛟洋集镇的319国道旁,集中安置建新村。搬迁后,村民大部分进入了周边企业上班,一些村民在自家办起了家庭作坊,人均年收入达4185元,相当于搬迁前的3倍。
结合产业发展
如何解决搬迁农户的生产生活出路,建立稳定的收入来源,实现脱贫致富的愿望,是“造福工程”的关键所在。我市结合规划发展“10+3”产业,把“造福工程”搬迁安置融入到产业发展的规划之中,为搬迁群众的发展建立起产业支撑。
长汀县从2004年开始,该县轻纺、针织产业快速发展,企业用工数量急剧增加,产业工人不足问题十分突出。“造福工程”顺应产业发展,在工业园区周边建集中安置点。2004—2007年该县“造福工程”搬迁580户2850人,其中搬迁到县工业园区周边的有410户2012人。上杭县结合南岗工业园区的发展,在园区周边建了3个“造福工程”集中安置点,搬迁安置1400多人。连城县结合工业园区建设,在城郊西部建莲峰镇鹧鸪“造福工程”新村,主要安置周边乡镇的搬迁户,现已安置83户。永定县富基坑“造福工程”安置点邻近富岭工业开发区,涉及4个乡镇的6个行政村,目前已搬迁240 户1138 人。
此外,“造福工程”与农业产业发展相结合,移民安置融入农业产业发展带。新罗区结合灾后重建、库区移民搬迁安置,把樟坑、小溪、营斗三个行政村688户2583人整体搬迁到白沙集镇周边建溪西新村。新村建筑为骑楼斜屋面中式风格,设有车库和临街“农家店”,每村都有自己的办公楼和广场。与旅游产业相结合。连城县培田“造福工程”新村规划安置100户,把新村建设与保护培田古民居建筑群的原貌和发展培田古民居旅游产业相结合,为搬迁户开发旅游产业创造了条件。与城镇建设相结合,促进了城镇化进程。武平县突出引导群众在县城、集镇安置,在县城建立了12个集中安置点,安置农户310户1512人,在集镇安置836户4180人。漳平市溪南镇大山村,远离镇政府所在地15公里,2006年有3个自然村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漳平市把这3个自然村搬迁到市区福满社区集中建房安置,52户201人成了城市居民。
提高生活质量
农村居民居住的集约化是新农村建设的标志之一。我市针对一些渴望搬迁又不愿意搬迁到距原居住地太远的群众,主要安排在行政村所在地附近,并通过新村规划建设,帮助他们实现搬迁愿望。
漳平市桂林山羊村是少数民族村,通往乡镇集镇的全是翻山越岭的曲折小路。实施“造福工程”后,土坯房变成了砖混结构的楼房,山路成了等级水泥公路,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居住环境成为规划有序的新村,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上杭县溪口乡云山行政村105户483人实施整村搬迁,在省道旁兴建“造福工程”新村。武平县城厢乡金桥村在行政村所在地规划新村建设,将该村2个偏僻自然村50户210人集中安置在新村,目前已安置22户110人。
“造福工程”还有效地规避了山体滑坡、洪涝等自然灾害的侵袭,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新罗区大池镇有13个行政村的部分自然村地质灾害频发,2006年全倒房、危房等地灾户251户992人,尤其九里洋村后山发生大裂缝,全村46户178人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区、镇两级政府决定该村实施整体搬迁,并将其他村的地灾搬迁户也集中安置在镇政府所在地,征地50亩,规划安置200户,现已入住80户,在建85户,形成雅金“造福工程”新村。